(文/韦基礼 图/何强)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站在最后排的两名老师满意地笑了:一个关乎52名学生新媒体梦想的微信公众号诞生了!
3月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级新闻系52名学生历经两周,创建了属于该班实训课的微信公众号“雕琢”,次日,另一个班的实训公众号“牙缝”也随之诞生了。
该课程全称是“采写编评一体化”,往届学生按照新闻和广电专业分类,分别进行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的实际操作,创办一份报纸(杂志),或是制作一个电视频道。2015年,“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媒体业,互联网的冲击和震荡从未停止,为了适应媒体转型和变革的趋势,承担多年新闻专业实训教学,有着4年新媒体实训经验的佟春玉老师去年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实训教学改革方案,与原承担广电专业实训的高婷老师讨论后,决定在2012级实训中取消分专业实训,依托新闻学院国家级实验中心,把新闻方向、广电方向、经济新闻方向、法制新闻方向的102名学生融合在一起,放弃以往实训模式,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移动互联”的新媒体实验。为了推进改革,上学期末,佟春玉老师召集2012级学生,邀请媒体人士,举办了一次“跨年、跨介”的座谈活动,为实训改革动员。
课堂上小组激烈讨论
开学第一次上课,两位老师一起走进教室,向学生阐述课程的改革理念和方案,当学生得知实训任务是创办、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感到既欣喜又茫然。面对大家的种种疑问,佟老师以“你的接受度如何”为题,向大家说明“微信公众号不是最好选择,但它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实训的最优选择,它进入的门槛低,而且只有它才能实现融合、全媒体、移动互联、用户互动这些最新的概念。”
师生共识达成,2015年的实训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第一周的任务是公众号的策划,何强由班长直接转型为公众号的掌门人,他和范梦婷把全班同学分为7组,让大家充分地表现自我,提出设想。“讨论好激烈”、“进行不下去了”、“难以认同啊”……,两位老师从扣扣群、微信群里不断看到大家各种吐槽,一边偷偷笑,一边给大家打气,告诉大家充分的沟通和表述、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实训训练的重要内容。第二周,当他们把名为“e周”的公众号策划案在课堂上提交并演讲的时候,两位老师从定位、性质、特色、如何体现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疑问,结果,“我们讨论了一周的文案基本被否掉了,”何强说。
外景拍摄
“说实话,我们没有什么好迟疑的,因为学生就是我们敢于改革的最大动力,成长于互联网的年轻人就代表着未来!”高婷老师说。确实,102名学生分成的两个实训班级,表现出的投入热情和创造力给了两位老师很大的信心。又战一周后,风格各异、定位明确的“雕琢”和“牙缝”策划案漂亮地完成了。
“牙缝”的掌门人邓梦颖、黄晨晖说,“老师是发动机,给我们提供动力,我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种体验真的很新鲜、很激动人心!”目前,“雕琢”与“牙缝”正在紧张地筹备试运行,微信号推广和内容的制作已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