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殷璐)2016年12月15日下午,在文波楼四楼会议室,袅袅茶香中,中文系举办了精彩的读书沙龙,二十余位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讨论的书目为《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这本传记主要展示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亨利·卢斯的传奇一生,作者为美国知名作家艾伦·布林克利。亨利·卢斯是著名的媒体大亨,先后成功创办《时代周刊》、《财富》、《生活》等杂志,他的出版帝国与传媒事业,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其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出版人》则是一本具备卓越洞察力与判断力的作品,严谨公正,令人信服,被认为是已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文艺学教研室阎伟教授为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他首先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歌手鲍勃·迪伦,以及特朗普成功竞选美国总统这两件事作为报告的引子,开启了如何重新定义文学,以及如何面对和评价新媒体等问题的思考。在报告中,阎伟教授以《时代周刊》的成功为例,总结了亨利·卢斯取得成功的几点重要因素:一是明确以中产阶级精英阶层为目标群体,二是塑造出独特的“时代体”语言及文体特色,三是选择“周”的时间节点,作为文化产业的运营周期。
接下来,阎伟教授把从《出版人》一书中获得的启发,与他手头正在进行的萨特研究课题联系起来,深入并拓展了话题。他讲述了萨特以1945年为界的创作转型,认为萨特确立法国普通工人阶级为其主要受众,从而转变文学风格,并通过参与电影编导、电视访谈、创办杂志、任职专栏作家等多种方式,采取丰富的现代传播媒介,以更为直观化、碎片化的方式,对读者及观众产生了广泛影响。
阎伟教授以“思想运营商”的新颖称呼来定义萨特,认为他通过媒体手段将文学通俗化、大众化,以网络式的交叉形式,揭开了存在主义的神秘面纱,舍弃了固守高端的精英思想,在与读者高频次的互动当中,体现出对于技术智慧的尊重。从萨特的案例中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与科技发展、媒介手段的深层关系。
阎伟教授别开生面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老师们的兴趣,大家围绕着文学与媒体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老师们纷纷提问并发表各自的看法,涉及的问题丰富多样:从如何评价“于丹现象”,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改革语文教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出版制度的区别对于大众传媒产生怎样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变革能否依赖媒体变化,法国民众如何看待和评价萨特作为“思想运营商”的身份,等等。学生代表也参与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整场读书沙龙活动温馨有序,气氛融洽,经历了思维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开启了中文系读书沙龙的序幕,并对读书沙龙的命名、负责人、活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经商议,以中文系教师为主体的读书沙龙以每学期两次的频率继续举办下去,在书香与茶香中,精彩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