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黄燕瑜)11月24日,银河集团198net(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中文系建系十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一在文澜101举办。新闻学院邀请旅美著名作家施玮讲述“如何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本次讲座由中文系副教授舒辉波主持。
旅美著名作家施玮
施玮犀利地指出华语文学灵性缺失的现状。小说、散文、诗歌等趋于平面化,现实主义创作的崛起,先锋、灵幻等的尝试,都反映了文学灵魂的丧失。她认为,文学是一种具有特殊呈现方式的“人学”。她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首篇《原道》的一段话解释何谓人学。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学生们认真听讲座
她从“灵性文学是有灵的活人的写作”、“灵性文学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和“灵性文学启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三个层面介绍灵性文学。中国文化认为,人有灵,且能借着天地万物感应。相对的,圣经中记载的“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一说,不仅承认了人有灵,且启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避而不谈的灵的来历。反观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在地球村模式的现代国际文化交流影响下,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仅外在形式失去文化之根、语言之根,挣扎于漂泊状态,而且内在思想缺少因对话撞击而产生的更新、接轨,并且因着翻译语言和表面阅读,造成中国文学创作的种种硬伤。
学生提问
针对这些问题,施玮提出灵性文学创作的三个要求。一是根据灵性文学的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她提出“文需载道”的要求,希望当代作家停下华丽舞步的双脚,离开一种文学审美的轻浮惯性,开始思考文学的灵魂所在。二是从她个人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中,她得出文学创作有物质、精神、灵性三个境界。作家应升华体验,感受敬畏与自由。三是信望爱的文学的语言。作家要言之有物,在信与静的语境中,运用先知性的语言充分体现语言的张力。讲座最后,她介绍了自己的跨界创作经历,真实展现了一个灵性文学作家的成长历程。
(编辑:武瑛港)